同儕歧視 把孩子推出校園
「你媽媽是被買來的!」這些歧視言論天天在校園上演,新住民之子因外貌、膚色、語言等隔閡無法融入校園生活,輟學後衍生許多社會問題。社福單位直指,新住民之子激增,學校卻還停留台灣本位主義,根本無法滿足來自各文化的孩子。
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社工主任陳彥君表示,近幾年輔導的更生少年中,新住民之子比例愈來愈高,曾有30個孩子中,就有高達17人是新住民之子。
陳彥君說,這些孩子有的因輪廓較深,或皮膚較黑,經常受到同學歧視,諸如「外勞」、「雜種」等歧視性言語,天天刺痛他們的心靈,久而久之自然不願意到學校,甚至為了報復,觸碰暴力、幫派,最後進入少年觀護所。
「學校幫助孩子彼此了解做得還不夠!」陳彥君直言,新住民之子大部分家庭相對弱勢,父母因工作忙碌,對孩子在校生活也較難注意,但除了家庭,不少學校沒有做好調和來自不同國家文化孩子的角色,以致歧視誤會加大,孩子才會誤入歧途。
三重青少年基地館長江思妤則說,不少大人觀念,孩子學習成績不好,一定是孩子懶惰、資質駑鈍,但背後其實還有很多包括文化、經濟等因素,加上學校齊頭式教育,新住民的孩子很容易在學習上受挫。
江思妤說,新住民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被理解,有些孩子一開始確實會偽裝自己,拒人於千里之外,但只要對他們釋出善意,他們才有機會回到學校。
(中國時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