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 : 2017-10-30 18:06:28
少年車手占三成 桃園台中最多
2017-10-29 00:22聯合報 記者李承穎、白錫鏗、許政榆、楊正海/連線報導
17歲的小林曾從事詐欺車手,現在在未來咖啡認真學習廚藝。 記者李承穎/攝影
刑事局統計,近一年多破獲的詐騙案,車手近三成是未成年人,且超過一半集中在桃園、台中兩縣市,研判詐騙集團幕後主嫌多在桃園或台中,有的甚至有幫派背景,委託在地熟識的人擔任車手頭。
刑事局去年九月破獲一起車手集團,發現成員都是未成年。一名孫姓男子專門吸收平鎮地區的未成年,年紀最小的只有十五歲,一共十人,詐團得手約三百多萬,但未成年車手每次只能領取數千元。
中華民國更生少年關懷協會主任陳彥君注意到,詐欺少年最大特色是「金錢觀的偏差」。被捕的未成年車手多屬於經濟弱勢,在學校內被排擠或霸凌,家庭又得不到溫暖,想用賺錢來得到成就感,得到其他同學的尊重,有了錢就用請客交朋友,或是買名牌;有些未成年車手可能很窮,不想向家裡拿錢,卻走上了偏路。
2017-10-29 00:13聯合報 記者李承穎/台北報導
陳姓少年因擔任詐欺車手遭逮捕,但背後原因其實是想賺學費升學。 記者李承穎/翻攝
刑事局去年五月成立打擊詐騙中心,一年半以來,查獲的三千名詐欺車手中,七百多人是未成年。這些未成年車手多誤以為詐欺是「低風險、高報酬」工作,卻不知道賺不了多少錢,但要面對長期的感化教育和高額的民事求償等,人生面臨巨變,已成嚴重未成年犯罪問題。
阿明(化名,十七歲)遭父母家暴,得不到溫暖,家裡又不給零用錢;經朋友介紹從事詐欺車手,還轉介許多同儕擔任詐欺車手,後來成為車手頭,約一年就被警方逮捕,不僅要接受三年感化教育,被害人還提出兩百多萬的民事求償。
還有一個少年日本華僑,放假時返台回祖母家,玩線上遊戲時被詐團吸收,送他一支智慧型手機,只要幫忙接聽電話,還有「零用錢」可拿;他心想很好賺,未料警方根據通聯逮捕他,審判期間回不了日本,學業也被迫中斷。
北部一名林姓法官指出,被害人提出民事求償後,多會要求詐騙集團成員需要全數賠償,即便車手是未成年或經濟弱勢,都沒有「討價還價」的餘地。雖然未成年被告,法官多會要父母連帶賠償,但若家庭本身就是弱勢,還不出錢來,還沒出社會就負債累累,往後人生幾乎就陷入還債的困境。